
正值第一届UBD脊柱内镜及脊柱微创新技术国际大会在上海举办,新民晚报记者获准进入手术室,观摩单孔双通道双介质(UBD)脊柱内镜手术的演示。
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,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日益攀升,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挑战。以腰椎间盘突出为例,数据显示,我国此类疾病患者占总人口的18%,超过2亿人受此困扰,且发病年龄正持续年轻化。此外,还有大量的颈椎病、慢性腰背痛患者受到疾病困扰。
因此,作为脊柱疾病治疗的终极手段,采取手术治疗疾病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,而手术技术的革新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。
众所周知,相比传统开放手术,脊柱内镜手术以创伤小、感染少、恢复快为突出优势,已成为脊柱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UBD技术手术演示 摄影记者 徐程
“就像普外科医生从最早的腹腔镜下胆囊摘除到现在的内镜下胃切除、胰腺十二指肠手术,脊柱外科医生的内镜手术水平越来越高。”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贺石生教授告诉记者,“我们已不满足于内镜下椎间盘切除、减压,希望在内镜下做更加复杂的内镜手术。”
然而,历经多年实践,团队发现,在处理复杂脊柱疾病时,脊柱内镜手术仍有明显局限——内镜手术因操作空间有限、技术要求较高且设备精密小巧等现实因素,会面临适应症有限、手术效率偏低、掌握难度较大、整体成本较为昂贵等诸多技术与临床挑战。
摄影记者 徐程
十年前,贺石生团队提出单孔双通道脊柱内镜理念,后又提出双介质脊柱内镜——空气和水兼容,以解决复杂脊柱内镜手术出血难题的理念。经过多年悉心打磨,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孔双通道、双介质脊柱内镜系统。
“这位手术患者快70岁了,过去来看,他不适合开放式手术了,但UBD技术给了他手术的机会。”贺石生透露。
手术实时直播 摄影记者 徐程
在手术过程中,贺石生通过直播向参与大会的国际同仁作解说:“UBD技术可在1厘米左右切口中建立双通道,在毫米级的操作空间内开展手术,协助医生避开重要神经和血管,清除压迫硬膜囊及马尾神经根的突出钙化椎间盘组织。在椎管狭窄、钙化硬块切除、椎管重构、镜下融合操作等高难度环节,UBD具有更大的操作灵活性和视野控制能力。”
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,在贺石生团队的努力下,目前国内外累计已开展2000余例UBD脊柱内镜手术,其中贺石生团队做了千余例,“这种治疗方式实现了患者术后疼痛迅速减轻、伤口小恢复快、术后活动早、住院时间短等诸多诉求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来自日本、印尼、泰国、越南、印度、新加坡、俄罗斯、厄瓜多尔等国家的百余位专家在首届大会期间齐聚上海,学习并交流这一创新技术。印度知名脊柱外科专家桑托什·特里帕蒂感慨,经过实地参观、现场手术观摩以及与团队深度交流,对UBD的技术潜力深感震撼。其在出血控制、视野管理、器械自由度方面的优势,对于印度及周边地区复杂脊柱患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。
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贺石生教授 摄影记者 徐程
新民晚报记者获悉,UBD技术已在国内多个省市推广普及;全球范围内,UBD技术的认可度也日益提升。不过,中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国际上的推广并不容易,更别提获得认可了——一般国外医生会首选美国技术,再考虑欧洲和日本等国技术,然后才会给中国技术一个机会。此次,UBD的呈现让世界看到了复杂病变内镜化的新可能,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向上海医生提出盛瑞德优配,希望未来能尽快看到更多长期临床随访数据、多中心对照研究以及国际注册论文,以更好地评估其安全性与推广价值。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